English

抓紧编写大地湾发掘报告

2000-05-25 来源:光明日报 本报记者 陈宗立 特约记者 郑本法 我有话说

距今7800年的甘肃大地湾遗址,于1978—1984年发掘,因其文化类型多、产生年代早、延续时间长、面貌保存好而得到历史学界和考古学界的高度重视,1988年被国务院公布为全国重点文物保护单位。然而,时至今日,发掘报告仍未能正式拿出,不仅严重影响着历史文物的妥善保护和开发利用,而且与国家文物局发布的《考古发掘管理办法》相悖。因此,有关人士呼吁——

坐落在甘肃省秦安县城东北40公里处的大地湾遗址,占地面积100万平方米,揭露面积1.38万平方米,清理房址241座,窑址35座,灶址104个,灰坑321个,沟渠11条,出土陶器、石器、骨角器等各类文物数以万计。它是我国最早形成系列的原始建筑群,距今已有7800—4800年的历史。在延续3000年的时间里,这里保存着前仰韶文化、仰韶文化早中晚期和龙山文化早期等3个时代的历史遗存。其文化类型之多,在中国独一无二。

尤其令人惊叹的是,大地湾出土的文物遗存与伏羲的创业年代正好相吻:在众多的彩陶动物花纹中,最丰盛的图案是鱼纹;在17000多件兽骨标本中,家畜家禽遗骸占有较大比例;房屋建筑种类繁多,井然有序,其中编号为F901的会堂式建筑,规模宏大,结构严谨,用料考究,建筑精美,是中国宫殿建筑的雏形和先驱;室内灰坑、窖穴比比皆是,窖中所藏和粟是中国最早的农业标本;在编号为F411房址内的一幅地画,是迄今发现的中国最早的绘画作品;在各种陶器上刻有10多种形状和花纹的记事符号,是早于半坡象形文字1000多年的“中国原始文字的孑遗”(郭沫若《奴隶制时代》);等等。这说明,在当时渔猎生产仍占主导地位,农业生产已经开始,畜牧业生产有了一席之地,创造文字的活动也已开始。这与伏羲教民结网捕鱼、狩猎驯畜、室居熟食以及画八卦、创文字的传说恰好吻合,从中可以寻觅到人类祖先的行踪轨迹。把有关伏羲的神话传说与大地湾遗址及其出土文物联系起来研究,对于弘扬优秀民族文化,进行爱国主义教育,发展旅游产业,振兴地方经济,无不具有重要意义。在不久前举办的天水伏羲文化节期间,天水市市长张津梁对记者说:“大地湾遗址早在1978年就已发掘,至今没有正式出发掘报告,严重地影响了其他工作的正常进行,世人更难以目睹这一珍贵遗产的风采,实在可惜。”他希望记者代为呼吁,以引起有关方面的重视。

国家文物局发布的《考古发掘管理办法》明确规定:“考古发掘报告的编写工作要在发掘结束后的3年内完成。”大地湾遗址于1984年完成发掘,至今已有16年,然而发掘报告的编写工作尚未全部完成,显然与之相悖。

据记者了解,不仅大地湾遗址发掘报告未能及时编写出来,甘肃省考古研究所承担的许多重大项目都有类似问题,如居延汉简遗址、齐家坪遗址、火烧沟遗址、沙井文化遗址、牧马滩战国秦汉墓、悬泉遗址等。这些古遗址和古墓葬,大多数是70年代发掘的,有些是80年代中期和90年代初期发掘的,都具有较高的文化品位和较大的历史价值。有关人士希望能及早见到高质量的考古发掘报告,并曾多次呼吁。但是,他们的希望总是变成失望。

考古发掘报告的编写工作未能及时完成的原因是多方面的,其主要原因是:一、有关领导不够重视,抓得不紧,对编写工作缺乏必要的组织措施;二、项目负责人不够努力,干劲不足,缺乏应有的积极性和责任心;三、国家文物局下拨的项目经费被挪作它用,致使发掘报告的编写工作缺乏必要的经费支持。

手机光明网

光明网版权所有

光明日报社概况 | 关于光明网 | 报网动态 | 联系我们 | 法律声明 | 光明网邮箱 | 网站地图

光明网版权所有